当前位置:首页 -> 综合频道

AI从“工具”变“伙伴”
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 2025)用三天时间、7万㎡展区、3000多件展品,向世界递上一份“未来答案”清单——它既关乎技术,也关乎人;既描绘产业,也描摹文明。


技术拐点:AI从“工具”变“伙伴”

大会把2025定义为“共生元年”:大模型不再是炫技参数竞赛,而是下沉到每个细分场景,成为医生、司机、教师、音乐人的“数字同事”。


医疗:科大讯飞的“智医助理”已覆盖7万家基层医疗机构,帮村医守住诊疗第一关。

交通:L4级无人车可同时识别500个行人,远程安全员只做客服,不再握方向盘。

教育:学而思等行业把大模型搬进公立学校,试图破解“优质、普惠、个性化”的不可能三角。

创作:AI音乐工具让普通人用一首歌记录生活,成本趋近于零。


前沿风向:具身智能与智能体

25款人形机器人在现场跳舞、调酒、叠衣服;百度、京东、广域铭岛展示的智能体已能自主调用工具、优化供应链,标志AI正从“数字脑”走向“物理身”。


产业共识:场景为王、成本为刃

大会报告直言,下一阶段比拼的是“离产业更近的AI”——谁先把大模型蒸馏成便宜、好用、可落地的行业小模型,谁就拥有下一个十年的门票。

钉钉在闭幕日公布“十大企业AI场景”,宣布2025是“行业大模型元年”。


治理框架:给老虎套上“缰绳”

面对“养虎为患”的焦虑,WAIC给出两条路径:

国际共治:38国签署《上海宣言》,中美欧科技巨头达成“红绿灯”系统、全球应急响应中心、人才流动通道等三大默契。

国内先试:浦东落地全球首个AI沙盒监管区,企业可在受控环境内跑高风险应用。


人文终局:让人回归人性,机器专注效率

脑机接口让截瘫患者用意念写下“同球共济”;稚晖君的机器人灵犀 X2 说:“我学习人类,是为了让人类去做更有创造力的事”。大会倡议把AI写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,用技术对抗气候、疾病与贫困 。


WAIC 2025 给出的未来答案不是“AI 替人”,而是“AI 养人”——养出更健康的体魄、更公平的资源、更自由的创造力,也养出一套让技术始终听命于人的全球规则。
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