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> 综合频道

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日常生活

从“春晚跳舞”到“工厂打工”,从“马拉松配速”到“客厅端茶倒水”,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闯入我们的日常。下面用一条时间轴+场景拼图,带你速览它们已经“到岗”的地方。


2024-2025 生活场景一览

3 月 6 日,国家会展中心(天津):会弹钢琴、冲咖啡、烤培根的灵巧手机器人成了“最靓咖啡师”。

3 月下旬,北京亦庄: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即将鸣枪,机器人将与真人同场“挥汗”。

深圳街头:警务机器人“滨小新”已能防爆安检、空气监测、指路求助,24h 不下班。

酒店客房:外卖先交给机器人“小哥”,再由它送到房门口,全程零接触。

家庭客厅:美的“小惟”身兼管家+保安+玩伴;扫地、拖地、炒菜机器人已成“标配”。

老人床边:新加坡测试预判跌倒并主动搀扶的护理机器人;国内也上线穿戴式外骨骼,助老人起立行走。

工厂流水线:宁波极氪 5G 智慧工厂里,几十台 Walk S1 同步分拣、搬运、精密装配,像真人一样“打螺丝”。

茶饮店:北京街头 2 分钟出一杯的“酷盒”新式茶饮机器人,把无人店面变成了现实。

马拉松赛道:浙江龙游半程马拉松出现 1 米 85 的“铁跑友”——人形机器人“青龙”,配速稳、不喊累。


技术“进化”三件套

通用具身大模型:3 月发布的 GO-1、慧思开物等平台,让机器人“看一眼就会”,小样本泛化,告别“一事一训”。

“一脑多机”:一个大脑同时指挥多台机器人,实现协同作业,已在工厂验证。

多模态交互:最新“仿生人小思”具备真人音色、表情、动作联动,能陪聊、能答疑,已在公共空间试点 。


未来有多远?

业内共识:产业仍处“早期”,但政策与资本已全面加注。工信部将其列为“创新标志性产品”首位,北京、上海、广东多地给出落地时间表;乐观估计 5-10 年内会像今天的扫地机器人一样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一句话总结:机器人不再是春晚舞台上的“炫技彩蛋”,而是已经替你跑马拉松、冲咖啡、送外卖、护安全的“数字工友”和“硅基家人”。


猜你喜欢